您的位置首页 >生活百科 >

动作电位产生机制简述(动作电位产生机制)

您好,今天芳芳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动作电位产生机制简述,动作电位产生机制相信很多小伙伴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静息电位产生的机制“离子学说”认为,细胞水平生物电产生的前提有二:①细胞内外离子分布和浓度不同。

2、就正离子来说,膜内K+浓度较高,约为膜外的30倍。

3、膜外Na+浓度较高约为膜内的10倍。

4、从负离子来看,膜外以Cl-为主,膜内则以大分子有机负离子(A-)为主。

5、②细胞膜在不同的情况下,对不同离子的通透性并不一样,如在静息状态下,膜对K+的通透性大,对Na+的通透性则很小。

6、对膜内大分子A-则无通透性。

7、由于膜内外存在着K+浓度梯度,而且在静息状态下,膜对K+又有较大的通透性(K+通道开放),所以一部分K+便会顺着浓度梯度向膜外扩散,即K+外流。

8、膜内带负电荷的大分子A-,由于电荷异性相吸的作用,也应随K+外流,但因不能透过细胞膜而被阻止在膜的内表面,致使膜外正电荷增多,电位变正,膜内负电荷增多,电位变负。

9、这样膜内外之间便形成了电位差,它在膜外排斥K+外流,在膜内又牵制K+的外流,于是K+外流逐渐减少。

10、当促使K+流的浓度梯度和阻止K+外流的电梯度这两种抵抗力量相等时,K+的净外流停止,使膜内外的电位差保持在一个稳定状态。

11、因此,可以说静息电位主要是K+外流所形成的电一化学平衡电位。

12、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与静息电位相似,都与细胞膜的通透性及离子转运有关。

13、l.去极化过程 当细胞受刺激而兴奋时,膜对Na+通透性增大,对K+通透性减小,于是细胞外的Na+便会顺其波度梯度和电梯度向胞内扩散,导致膜内负电位减小,直至膜内电位比膜外高,形成内正外负的反极化状态。

14、当促使Na+内流的浓度梯度和阻止Na+内流的电梯度,这两种拮抗力量相等时,Na+的净内流停止。

15、因此,可以说动作电位的去极化过程相当于Na+内流所形成的电一化学平衡电位。

16、2.复极化过程 当细胞膜除极到峰值时,细胞膜的Na+通道迅速关闭,而对K+的通透性增大,于是细胞内的K+便顺其浓度梯度向细胞外扩散,导致膜内负电位增大,直至恢复到静息时的数值。

17、可兴奋细胞每发生一次动作电位,总会有一部分Na+在去极化中扩散到细胞内,并有一部分K+在复极过程中扩散到细胞外。

18、这样就激活了Na+-K+依赖式 ATP酶即Na+-K+泵,于是钠泵加速运转,将胞内多余的Na+泵出胞外,同时把胞外增多的K+泵进胞内,以恢复静息状态的离子分布,保持细胞的正常兴奋性。

19、如果说静息电位是兴奋性的基础,那么,动作电位是可兴奋细胞兴奋的标志。

本文就为大家分享到这里,希望小伙伴们会喜欢。

标签: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与本网站立场无关。财经信息仅供读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