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大家好,我是城乡经济网小晟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地平线下古村落揭秘陕州地坑院(河南陕州地坑院)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933年,德国飞行员格拉夫·楚.卡斯特在中国工作期间,在洛阳飞往西安的途中,用卷帘式莱卡小相机从飞机上拍摄了80年前陕州地坑院(豫西陕县三道塬)的首张航拍图片。
20世纪30年代,建筑学家鲁道夫斯基最早向世界介绍了地坑院,就是根据这幅照片,在《没有建筑师的建筑》一书中刊载了4幅航拍的陕州地坑院村落照片。称地坑院建筑为“大胆的创作、洗练的手法、抽象的语言、严密的造型。
据资料考证,四千多年前的轩辕黄帝时期,陕塬先民们已经掘地为穴而居。《诗经》称为“陶复陶穴”,早在庙底沟文化时期就已经有了地坑院的雏形。作为一种古老而神奇的民居样式,地坑院蕴藏着丰富的文化,是全国乃至世界唯一的地下古民居建筑,是我国特有的四大古民居建筑之一。被誉为“地平线下古村落,民居史上活化石”。
地坑院在河南三门峡陕州区、山西运城、甘肃陇东的庆阳及陕西的部分地区均有分布。其中河南三门峡境内保存的较好特别是在陕州区东凡塬、张村塬、张汴塬这三个高台平原地带,许多村民仍居住在地坑院里,至今大大小小分布仍有100多个地下村落、近万座天井院,依然保持着“进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的民居奇观。保存较好的代表性地坑院有北营村、庙上村和曲村地坑院。
陕县北营村现存81座地坑院,修复开发21座。 北营作为文化旅游区的核心景区,规划面积1.2平方公里,总投资3亿元,分为核心游览区、生态休闲区、乡村体验区。
庙上村,村民们祖祖辈辈居住在地坑四合院里,繁衍生息,享受着平静的“地下生活”。在国家住建部首批公示的“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中,位于庙上村地坑院榜上有名,也是河南省16处入围村落之一。这些建筑多建于清末、民国初年,有100多年的历史。现存的73座中,53座保存完好,20座经过整修,面貌焕然一新。
曲村现有地坑院115座,具有整修价值的地坑院103座。近年来,随着陕县开发地坑院文化旅游的推进,曲村借助危房改造和土地整理的契机,已陆续对80余座地坑院进行了修复性建设。
地坑院的建造过程共分为四个步骤,可以简单通俗地概括为“向下挖坑、四壁凿洞、穿靴戴帽、美化装饰”。营造技艺既与传统的阴阳八卦方位密切结合,又和宅主的命相息息相关,反映了古人卓越的智慧。2011年“地坑院营造技艺”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建在地下的地坑院,排水自然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工程。为此,他们在地坑院中间下挖了深4~5米的旱井、俗称渗坑。听当地老人讲,“渗坑”也就是地坑院的排水系统,专门用来聚集和渗进入坑内的雨水。其实豫西的地坑院也已经在长期发展中也形成了从选址、整体设计一整套完整的防水排水体系。
通常,在地坑院与通往地面的通道旁有一口深水井,加一把辘轳用于解决人畜吃水问题。从控制汇水面积,防止雨水倒灌的"堵"、窑顶雨水的"排"和地下院落雨水的"渗",包括便于取材的建筑材料、简单易行的修建技术以及对重点防水部位的保护都非常值得现代建筑借鉴的。
穿山灶,是地坑院特有炉灶,灶呈斜坡状依次向上,灶心相通,根据热气往上走的原理,依次开九个灶孔,可以同时放置九个锅,往上炉温逐减,可根据火候烹饪地坑院的特色美食“十碗席”。穿山灶的第一个火最旺,适合蒸煮,随着火力的逐步减弱,依次为炖、闷、保温的功能。
墙角屋边摆放着农耕时代的工具和古老的家什,记录着当地居民生活发展的过程。
南平门、北安门,寓意平安
杨家院
杨家院子
老罗家院子
百味巷 小吃街
每年春节前后,陕州地坑院都会举行节日活动和各式各样的灯盏活动,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游客们。
春节,去地坑院过个大年,也是很不错的选择,因为那里的年味最浓!热闹而不喧哗,有着黄土高原的厚重,有着黄河儿女的质朴。
随着地坑院越来越多的被开发,地坑院窑洞这种古老民居的再利用,也是一门值得我们探究的学问,更多的是希望在恰当的保护与开发过程中,使得这一古老的文化艺术在未来有机会得到更好的发展。
然而,我们不得不已看到,由于人为的破坏和自然的原因,许多真实的地坑院村还是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有的甚至已经从我们的视野中渐渐的消失了。
‘’地坑院‘’建筑文化,在随着时代的逐渐变迁,真正传统的地坑院还存在着巨大的危机。离开了真实使用价值的遗存,很容易会慢慢沦为陈列品,这些真的会是最后的地坑院么?
本文就为大家讲解到这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