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有完卵意思是什么】“安有完卵”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表达一种极端的、悲观的观点,意指在某种恶劣或危险的环境中,没有能够幸免于难的事物。这个成语源于古代典故,带有强烈的讽刺和警示意味。
一、成语解析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安有完卵 |
拼音 | ān yǒu wán luǎn |
出处 | 《左传·僖公十五年》:“晋侯灭虢,虢公丑奔京师。……其亡也,其民将谁与?安有完卵?” |
含义 | 在危难或混乱中,没有能保全的事物,比喻整体毁灭,无法独善其身。 |
用法 | 多用于形容局势严峻,连最微小的东西也无法幸免。 |
近义词 | 鱼死网破、同归于尽、覆巢之下无完卵 |
反义词 | 保全无损、安然无恙、独善其身 |
二、成语来源与演变
“安有完卵”最早出自《左传》,原意是说在战乱中,连一个完整的鸡蛋都无法保存。后来逐渐演变为一种比喻,用来形容在灾难或动荡中,没有任何事物可以幸免于难。它常常被用来强调集体命运的紧密联系,或者对某种极端局面的无奈与批判。
三、现代使用场景
1. 政治评论:在描述社会动荡或政治危机时,常用此成语表达对整体局势的担忧。
2. 文学作品:作家在描写战争、灾难或人性挣扎时,也会引用此成语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3. 日常口语:有时用于调侃或讽刺,表示某事已经到了无可挽回的地步。
四、总结
“安有完卵”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深刻的社会观察和人生感悟。它提醒人们,在面对重大变局时,个体往往难以独立生存,必须关注整体的走向与命运。理解这一成语,有助于我们在复杂多变的现实中保持清醒的判断与责任感。
如需进一步了解类似成语或相关历史背景,可继续探讨。